今天想跟寶寶們聊聊胰島素,了解對身體的功用與好壞處,還有是否能運用胰島素的分泌讓身體更健康呢?我們一起來看看吧~

胰島素是什麼?
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激素,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。
成熟的胰島素儲存在胰島β細胞內的分泌囊泡中,在外界刺激下胰島素隨著分泌囊泡釋放至血液中,並發揮其生理作用。
胰島素是身體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荷爾蒙,會把細胞的門打開,讓血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和細胞內的葡萄糖,進入細胞成為能量來源,當分泌不足時,血糖就會升高。
胰島素的分泌
胰島素的分泌分成兩部分
● 基礎胰島素
基礎胰島素是胰島細胞24小時持續脈衝式分泌的胰島素 ( 10小時沒有進食的狀態下分泌的胰島素 ),主要用於維持空腹血糖水平的正常。
● 餐時胰島素:
為了降低餐後血糖升高、維持餐後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島素,餐時胰島素的早時相分泌控制了餐後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續時間,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臟內源性葡萄糖的生成。
通過此作用機制,血糖在任何時間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狀態的水平;餐後血糖的峰值在7.0 mmol/L以下,並且血糖水平高於5.5 mmol/L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。
胰島素的儲存型態
胰島素是指揮身體儲存能源的荷爾蒙,儲存型態有二種:肝醣與脂肪。儲存次序是肝醣優先,脂肪次之。
肝醣
肝醣(英語:glycogen,又稱糖原、動物澱粉)在人體中,肝醣主要由肝臟和骨骼肌細胞產生與儲存,並且作為長期儲存的次級能量,主要儲存在肝臟、肌肉和紅血球。
肝糖分為肝糖原與肌肝糖,是細胞通過循環系統獲取葡萄糖,從而合成的。
● 肝糖原 可以由肝臟細胞和肌肉細胞合成。由肝糖原轉化的葡萄糖會給全身各處使用,包括中樞神經系統,是提供身體的能量來源。
● 肌肝糖 可以由肌肉細胞合成,只能供給肌肉細胞所用,不能提升血糖濃度,人體內每千克肌肉約儲存著 15 克的肝糖。
人體內肝糖量約200-500公克,相當於800-2000大卡熱量。若不從外界攝入能量,人體內肝糖會在18小時內耗盡。
運動後體內肝糖存量會顯著降低 ,引發血糖降低,是造成疲勞、運動表現降低、無法持續運動的原因之一。 若沒有積極的補充醣類,下次運動就會受到影響。
脂肪
身體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來轉變成葡萄糖供大腦使用,當吃進來的碳水化合物沒有被立即使用時,就會被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。
當肝臟與肌肉的肝醣儲存容量滿了,胰島素就會將我們吃下過剩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,雖然碳水化合物本身沒有脂肪,但過剩的碳水化合物就會造成脂肪的堆積。
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升高,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
吃越多碳水化合物→血糖越高→胰島素分泌越多→身體越儲存脂肪 (並容易持續惡性循環,無法自拔)
那我們來聊聊碳水化合物吧~
碳水化合物
碳水化合物是我們重要的飲食來源,在體內可被轉化成葡萄糖,快速提供細胞所需的能量。是調節血糖、提供能源給身體的關鍵,如果沒有碳水化合物,我們的身體將依賴蛋白質,分解蛋白質以獲取能量而不是用來增長、維持組織。
碳水化合物是維持生命的三大營養素 (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質) 之一,只要適度且正確地攝取,反而有助減重、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。
碳水化合物食物
● 糖
應選擇天然食物,而非經加工的精緻糖,水果、蔬菜和牛奶等天然食物都含有糖。

● 澱粉
應選擇未精製、纖維保留較多的全穀雜糧類,例如糙米、全麥製品、燕麥、玉米、地瓜、馬鈴薯等。

保留較多纖維的碳水化合物,可以滿足人體對於碳水化合物的基本需求,豐富的纖維還增加飽足感、延緩血糖上升、幫助減重、促進腸道健康、預防大腸癌、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。
正確碳水化合物(醣類)飲食參考影片
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
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107年新版「每日飲食指南」,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(醣類)應占總攝取熱量的50至60%,其餘的蛋白質10至20%、脂質20至30%。
每1公克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約4大卡。若以成年女性每日至少需攝取1500大卡來算,每天應攝取碳水化合物為750至900大卡,相當於187.5至225公克。
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壞處
● 胰島素提升
過量的進食,血糖就會快速升高,身體就要提升更多的胰島素。當胰島素不足時,體內的脂肪亦因此未能被燃燒,而胰島素過多則容易造成餐後饑餓感,會過度飲食而形成肥胖。
● 食物上癮及過量進食
高精碳中含有一種物質,會壓抑一種名為瘦素 (leptin)的荷爾蒙,由脂肪細胞所組成,(瘦素會給腦部-體內的脂肪細胞經已有足夠存量的訊息),沒有瘦素 (leptin)停止的訊息,身體將會攝取高出身體 40% 至 50% 的所需的份量。

● 引起發炎症狀
發炎的症狀其實對身體是好的反應,是身體發出訊號,驅使免疫細胞 (immune cells)來進行修補工作。
長時間進食大量反式脂肪,精製碳水化合物及糖,身體感覺受到損傷及發炎,身體便會開始釋放免疫細胞,發炎的持續,引致細胞內的纖維發熱,過量的免疫細胞及荷爾蒙,令健康細胞漸漸變質 – 引發癌症、關節炎、動脈粥樣硬化等出現。
那何謂胰島素阻抗呢?
胰島素阻抗
過量的碳水化合物,讓體內血糖大量上升,使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將葡萄糖送往細胞。
但細胞無法塞入太多葡萄糖,於是發展出對葡萄糖的抗阻現象 ( 胰島素抗阻 ),不再接受胰島素的指令,關閉了細胞膜上大部分的葡萄糖通道,身體另闢管道解決過多葡萄糖的問題。
胰島素阻抗嚴重到一定程度後,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,就會開始氾濫成災,在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導致肥胖、代謝症候群,甚至形成糖尿病。
胰島素阻抗介紹影片
胰島素阻抗計算評估
1985年Matthews等人提出了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(HOMA)來評估胰島素阻抗,稱作HOMA-IR,其算式如下:
HOMA-IR = [Glucose (mg/dl) x insulin (mIU/L)]/405
HOMA-IR是用來評估胰島素抗阻的計算公式,也就是測量在空腹下,身體需要多少胰島素來維持血糖。
HOMA-IR ≥ 1.9,即代表有胰島素抗阻了
HOMA-IR≤ 1.0正常胰島素敏感≥ 1.9不正常輕微胰島素抗阻≥ 2.9不正常嚴重胰島素抗阻
當HOMA-IR 超過2,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
HOMA-IR的公式是目前判讀胰島素抗阻比較準確的工具,但非100%正確的工具,還需要搭配其他工具來綜合考量,例如計算HOMA-β來評估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。
胰島素阻抗容易產生的疾病
● 體重增加、不容易瘦

● 容易屯積體脂肪〈內臟脂肪〉、嗜睡
推薦閱讀:你的坐姿正確嗎?正確坐姿、改變身體,讓你怎麼看都很『正』
● 高血糖、血壓上升
● 腸脹氣、胃食道逆流
● 血液中三酸甘油酯濃度增加
● 睡眠呼吸中止症
● 非酒精性脂肪肝、痛風
● 第2型糖尿病
● 動脈硬化、心臟病 、中風
● 阿茲海默症
●多囊性卵巢症候群、陽痿
●黑棘皮病 (Acanthosis nigricans) (鼠蹊部、腋窩、後頸部出現黑色皮膚)
● 疣 (腋窩、頸部出現突起的皮膚贅肉)癌症
胰島素阻抗的保健
● 注易飲食
以菜、肉、飯為進食順序,讓蔬菜的膳食纖維能先抵達小腸,延緩澱粉類食物的消化與吸收,也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。
● 注意體重
運動能增加肌肉減少脂肪,可以讓身體對胰島素的訊號變得更敏感,通常數週就有明顯變化,每週至少運動3次,每次至少30分鐘有心肺效果的運動,並搭配均衡食。
胰島素與糖尿病關係
胰島素與血糖調節介紹影片
胰島素阻抗是進入糖尿病的前一個步驟,在確定病症之前,通常都會有10~20多年時間,身體都會處於胰島素抗阻的狀態。
糖尿病的類型:
第一型〈胰島素依賴型〉
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之前,大部分患者胰島β細胞發生自體免疫性破壞,導致餐時和基礎胰島素分泌均減少。
第二型(非依賴型,罹患人數最多的)
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進展緩慢,常常表現為外周胰島素抵抗,但是也同時存在胰島素一相分泌減少,因而可以出現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血糖升高的情況。
最終,餐後血糖水平可達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狀態時的4倍,並且在進餐後血糖升高持續數小時,以至於在下一餐前仍然顯著升高。
糖尿病前期,空腹血糖在100~125 mg/dl,葡萄糖耐受測試2小時後高於140 mg/dl。
糖尿病患~空腹血糖高於126 mg/dl,或糖化血色素高於6.5 %。
糖尿病就是尿中出現糖份,是身體代謝醣類的能力下降,導致糖份無法有效率的被細胞吸收,留在血管裡產生高血糖。
當過高的血糖隨尿液排出,尿中便出現葡萄糖,長期受到高血糖傷害的血管會衍生出各種例如失明、截肢或洗腎的併發症 。
可怕的是,高血糖通常在126~250 mg/dl身體是無感覺的,但血糖卻是一直在破壞我們的血管及全身的器官,等到診斷出來時已經出現慢性併發症了。
需要及早檢測血糖的高危險份子
● 肥胖者
● 生活坐息不良者
●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
注意血糖,逆轉糖尿病推薦影片
血糖正常,空腹胰島素下降,胰島細胞負擔減輕,有助於預防日後的糖尿病,也較不容易有胰島素過度分泌時產生的餐後飢餓感。
結語
想要健康的人生嗎?那就請多吃健康的食物、坐息維持正常並規律的運動吧!
喜歡魚兒的分享也請留言按讚鼓勵喔 ~